找到自己

一連寫了三篇討論生活和夢想的文章,《理性自完》這個欄目便正式開展了。我以前從來不看這類甚麼個人成長的東西的,但原來人生真的不可能沒有煩惱,尤其在少年、青年到三十多歲這個階段,煩惱更是吃人。所以我希望把自己認真思考過的都分享。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生活的理念,要是大家有意見請多多交流討論,這樣就更加有積極意義。

上一篇,我提出夢想不是必然的,不必為沒有夢想而自尋煩惱,也說到社會現在高呼著夢想,似乎就著有夢和無夢把人分等。這樣豎立起一個普世價值,然後對每個人作批判實在很幼稚而且野蠻。不單如此,這樣一時三刻的判斷亦毫無意義,因為有夢和無夢對於一個人來說可能只是階段性問題。可能他小時候有夢,大了便沒有了,也可能相反,但總之,做夢其實不是誰的專長。人人也可以做夢,只在多少,不差遲早。

話雖如此,還是有人會因為無夢而徬徨。看過之前幾篇文章,朋友便問我:當出現「我不知道應該怎樣」的時候,我又如何拆彈呢?聽得出來,這樣的生活陷入了困局,既不享受當下,又不見出路,而不知道應該怎樣則可能包含了兩個問題:一,是她不了解自己,包括興趣、能力、對未來的理想等;二,是她不知道在現實中如何前進去達成心中所想。

第一個問題永遠先於第二個問題,坦白說,我認為一個人怎樣都好,都應該有興趣吧!就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,鮮明強烈也好,平淡低調也罷,都有著個性的,因此也都必然有自己的喜好和興趣。

認為自己沒有了興趣,其實都怪現代生活太瘋狂。我就曾經聽話一個富家小姐說興趣是飲食和看電影。興趣是飲食就不必多講了,按我認識的她,所謂看電影果真是按字面說的進電影院消消遣,但求娛樂一下就此而已。我不是否定這種興趣,只是我覺得興趣是一個人的生命力所在,是可以產生更豐富一點的價值的。那些單單是那種幾乎是被動的娛樂和消費,比如上美容院、做按摩,並沒有動用到多少個性、才能和喜好,只能說是很低層次的興趣。

先進認真的德國人也會是如此想法,有一次德國老師問我們各自的興趣,很多人都很自然地答睡覺,結果老師很不以為然,說德國人絕不能接受睡覺當作興趣,因為興趣必須是能「做」的更多的一點甚麼。現在的社會令人在巨大的壓力和過份的消費中生活,連小孩子們都只會玩ipad了,也難怪越來越多人忘乎了興趣。

我們應該減少依賴消費的生活。有謂「貧乏才能激發創意」,遠離了過於容易的消費的干擾後,自然就能感受到自己天性裡的能量和渴望了。可能你為自己做飯時發現了烹飪的樂趣;又可能在買菜時被鮮艷的蔬果吸引,做出了悅目的菜式,並在上桌的賣相弄得別致。可能你會去郊外走走,發覺自己原來很喜歡接觸陽光……總之,將意識重新拉回自己和生活上,便能重新認識自己喜歡甚麼、不喜歡甚麼。許多的線索或許仍很細微,但它們會聚合交織,讓你逐漸看到一些眉目,然後快樂很快會帶你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。

個性是天賦的,幼稚園裡的小孩子各有自己喜歡做的事,唱歌、畫畫、演過家家酒、砌積木,都和個性有著緊密的關連。所以,如果發現自己想不出興趣所在,就先回想小時候吧。但切忌過於武斷和執著,否則可能會出大錯。 最諷刺的是,在我沒有試圖了解自己之前,我倒是很自在的,但後來我開始思考自己是怎樣的人時,便和幸福走遠了。因為我是個認真思考,重視原則的人,我厭惡了廣告行業,便以為自己是在輕浮的對立面,因此衝進了紀律部隊,得了很嚴重的抑鬱和焦慮。後來試著放開心理束縛,並試圖回想從前來重建一個崩潰破碎的自己時,我想起自己從來都是反叛刁頑的。於是我刻意裝起頑劣,但在不短的一段時間裡,我違背了自己、做了很多令自己懊悔的事,我在裝一個片面的自己,我不快樂卻還在勉強——我感受到卻不知道。

自己就像夢想一樣,不去想倒也安然,但一去想就容易煩惱、容易糊塗,容易越想越錯。就像一碟好吃的菜一樣,我們不能只憑一片瓜來掌握它整體的味道,更不能故作嚴謹地從當中抽取一點物質作化學實質,大加提煉。即使分析出一個成分,它也和原來那道菜相去十萬八千里了。

認識自己和找到興趣根本是互為因果、相輔相承的一整件事。興趣的一片空白無異於身份危機和虛無來襲,找不著興趣的人才會如此沮喪慌張。就是我自問興趣很廣泛,也很有熱情,但竟也曾經行上一條完全違背自己的路,幾乎自己毀滅。劫後餘生,大學教授特意安慰,說認識自己是一生的課題。那一刻我感到安慰又不安:原來人都總有迷失的時候,只是萬一我到老了還未能認識自己,那豈不糟糕啊!雖說未經驗證的人生不值得活,但要是一生都在驗證人生,那人生就沒有活到了。

現在,我會說我對自己的認識雖然還不透徹,但也漸漸足夠了。無論認識自己還是找到興趣,都一定不能用一種誠惶誠恐,慌張急躁的心態,更不能有批評和前設,就像培養一株花苗,用平常心來灌溉,種子才會慢慢發芽,然後破土而出。到時候我們就自然會看到種出的是甚麼花,有怎樣的色彩。不要試圖思考,就存在好了——存在吧,唯有自然地存在,我們才真正認識真正的自己。

Leave a comment